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本期推出的是城乡环境设计与数智化转型团队(负责人:王葆华教授)。
我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葆华,国家级一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校“城乡环境设计及数智化转型”强基教授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民间宗祠建筑文化保护研究。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第十三届“挑战杯”陕西省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晋陕豫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2018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晋陕豫民间宗祠教化美术作品展”;202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宁青民族互嵌地区民间宗祠建筑文化研究”。基于民间宗祠建筑文化研究的三项国家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城乡环境设计面临从传统规划向智能化、可持续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围绕学校设计学博士点建设工作,服务国家当前建设和发展需求结合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的思路及“四+”转型升级等。在此背景下,本团队于2025年由艺术学院多名教授组建成立,旨在整合环境设计、数字技术、生态科学与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力量,推动城乡空间的智能化更新与绿色发展。团队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致力于成为国内城乡环境数智化转型的先锋团队。
团队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智能城乡设计。 基于大数据与AI的城乡环境分析、动态模拟与优化设计,重点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历史街区更新与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持续环境系统。主要研究低碳社区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同时深化气候适应性设计与韧性城市相关研究;数智化技术集成。 致力于GIS、BIM、SD等技术在城乡环境设计中的融合应用,以及城乡环境设计与虚拟现实(VR)辅助设计平台的开发;社会协同创新。 关注公众参与式设计的数字化工具开发(例如社区共创APP),以及城乡文化基因的数字保护与活化。
团队秉持“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的发展理念,由10位专家组成,王葆华教授担任负责人。核心成员包括姜涛教授、韩禹锋教授、韦娜教授、王琼教授等,研究专长涵盖城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绿色协同等多个领域。团队在跨学科整合、协同创新及实践成果转化方面,具备坚实的研究基础与显著的综合实力。
团队文化与协作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秉持创新驱动的新理念,鼓励前沿技术探索,定期举办“数智化工作坊”及设计前沿理论比赛;构建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建立跨学科知识库,推行“导师-青年学者”结对成长计划;恪守团队的责任使命,以“设计赋能民生”为宗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实践。2.实施敏捷项目管理,采用“双负责人制”(学术+技术),分模块高效推进课题;打造虚实结合的工作平台,通过线上协同设计平台与线下联合办公相结合,实现即时高效的协作。
团队国家级课题立项“甘宁青民族互嵌地区民间宗祠建筑文化研究”通过对甘宁青多民族地区民间宗祠在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秩序构建、核心价值观塑造及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探究民间宗祠在城乡建设中的景观功能及文化协同机制,提出传统宗祠文化研究及传承保护的创新路径。团队成员在组队前的国家基金项目基本结题,为新的申报工作做好了前期铺垫。
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蝉联2022、2023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规划与分析类第一名、2024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景观设计类第二名及组委会特别奖1项。

2024年暑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甘宁青民族互嵌地区民间宗祠建筑文化研究”课题,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及研究生赴甘宁青地区开展民间宗祠田野考察。调研期间,统筹调研计划制定、安全责任落实与路线规划等工作,带领团队行程八千余公里,圆满完成调研任务。

今年暑期,团队科研的主要目标完成国家基金结题所需的论文及研究报告撰写,组织团队成员为明年的国家基金申报做前期准备,计划再对甘肃南部的民间宗祠做补充调研,撰写阶段性论文。
未来,团队将紧密围绕学校设计学博士点建设工作,以“智绘城乡,设计未来”为愿景,通过跨学科攻坚、开放协作和务实落地,持续推动城乡环境向更智能、更人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团队以“技术赋能民生”为宗旨,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不断深化AI与城乡环境设计的融合,助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文字、图片:艺术学院
编辑:李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