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西安建大师生跨越山海,奔赴世界知名高校,一场关于学术探索与文化交融的旅程便已启程。这些海外科研经历,是个人成长的珍贵注脚,更是学校国际化办学成果的生动缩影。为让更多师生看见这份探索的力量,感受跨文化学术交流的魅力,展现我校国际化师资和人才培养成果,党委宣传部特联合国际交流合作处、人事处策划推出“建大er在海外|我的海外科研之旅” 专题,分享建大师生学术探索中的挑战与突破、个人成长中的思考与蜕变,以及对中外高校合作未来的展望。
一场关于建筑、教育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作者简介:李涛,建筑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绿色建筑与传统民居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著作教材5部。
2025年3月至8月,我有幸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这段融学术探索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程,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启程:缘定米理,初识导师风范
意大利坐拥全球最多的世界遗产,其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令人神往。我的合作导师长期深耕建筑与城市领域,对欧洲与中国的历史城镇有着独到而丰富的研究经验。
初次踏入教授的办公室,我便被这位典型“建筑师学者”的气质所折服。她的工作空间宛如一个微缩的建筑工坊,走廊与室内陈列着各式建筑模型与图纸,无声地诠释着一位意大利建筑师的日常思考与创作状态。在了解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绿色建筑与传统民居后,我们迅速确立了围绕“中意历史城镇与传统民居的跨文化比较”这一主题展开合作。
教授虽日理万机,却总能对我的研究给予及时而精准的指导。令我尤为动容的是,一次与她共同指导研究生论文,我们从午后一直深入讨论至深夜。她那种全然投入、忘我钻研的学术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与Pezzetti教授初次见面

与教授共同指导研究生
浸润:开放包容的米兰理工教育现场
作为全球建筑教育的顶尖学府,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其无界的开放与包容。学院常年举办各类展览与学术活动,每年的校园开放日更是门庭若市。教授们通过公共讲座向大众深入浅出地解读“何为建筑学”,学生们则用充满巧思的设计作品,生动展示着建筑的无限魅力。
为深度体验其教学模式,我系统旁听了多门课程。米兰理工的建筑教育以“设计课工作室(Studio)”为核心,将结构技术、遗产保护、绿色建筑等专业知识无缝融入设计全过程,这种高度整合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我印象最深的是参加一场硕士毕业设计答辩,课题虽是城市设计范畴,成果却达到了建筑构造的深度。两人一组的设计成果铺满了教室的所有桌面,其深度与工作量令人叹为观止。

米兰理工大学开放日讲座

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作品

观摩硕士生毕业设计答辩
访学期间,我还承担了一项特殊任务——协助对接由徐明非副省长率领的陕西省代表团访问米兰理工大学。尽管前期联络准备一波三折,但会谈最终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会谈中,徐省长高度关注我校建筑学科发展,并向米兰理工大力推介我校建筑学科群。双方约定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在建筑教育领域的合作,徐省长还热情邀请米兰的建筑师们参加十月在西安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陕西省代表团与米理校方座谈

座谈会合影

我校师生与米理校长合影
求索:跨学科的可持续建筑视野
在同事何泉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与米兰理工大学能源系进行了学术交流。通过交流,我深入了解了米理在可持续建筑能源领域的前沿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我在绿色可持续建筑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教授的悉心安排下,我们先后参观了米理的建筑节能实验室、多学科交叉实验室、奈尔维结构实验室以及伦佐·皮亚诺基金会。其中,伦佐·皮亚诺基金会令我流连忘返。那里系统陈列了这位建筑大师一系列经典作品的模型与图纸,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这些地标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设计故事。得知伦佐·皮亚诺在米理开设大师课,其通过手工模型推敲设计、将可持续理念贯穿设计全过程的哲学,对我的教学与科研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能源系交流

参观建筑节能实验室

参观多学科交叉实验室

参观伦佐·皮亚诺基金会
归程:收获与展望
当离别米兰的时刻来临,心中满是不舍。这次短暂的旅程,不仅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结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优秀访问学者与研究生。
由衷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走出国门,观览世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此行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未来,我期待将此次研学的宝贵经验与收获,融汇于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文字、图片:国际交流合作处、建筑学院
编辑: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