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跨越莱茵河的建筑对话

发布时间: 2025-10-31 作者:来源: 国际交流合作处、建筑学院 点击:

编者按:当西安建大师生跨越山海,奔赴世界知名高校,一场关于学术探索与文化交融的旅程便已启程。这些海外科研经历,是个人成长的珍贵注脚,更是学校国际化办学成果的生动缩影。为让更多师生看见这份探索的力量,感受跨文化学术交流的魅力,展现我校国际化师资和人才培养成果,党委宣传部特联合国际交流合作处、人事处策划推出“建大er在海外|我的海外科研之旅” 专题,分享建大师生学术探索中的挑战与突破、个人成长中的思考与蜕变,以及对中外高校合作未来的展望。

跨越莱茵河的建筑对话:

我在德国的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探索

作者简介:

王元通,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赴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Branden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btu)联合培养半年,研究方向为建筑更新改造;留学所属项目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乡村振兴建筑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有幸参与了两校自2025年4月至9月为期六个月的联合培养项目。此次培养以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为核心,融合理论探索、实践感知与跨文化交流,既实现了我专业认知的突破,也显著提升了国际化视野与学术思维。

初心与使命

中德建筑遗产保护的对话与共融之道

在建筑学科国际化发展中,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成为全球共同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耕国内该领域,积累了历史建筑活化、地域文化融合的本土经验;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则在工业遗产改造、历史街区可持续更新领域形成成熟理论与实践范式,两校优势互补为合作奠定基础。

我的感受是,这次培养并非单一知识学习,而是通过“理论筑基+实践感知+学术对话”的立体化模式,搭建中德经验互鉴桥梁:一方面吸收德国先进理念与方法,另一方面传递中国本土实践经验,最终实现专业能力与跨文化学术素养的双重提升,为我后续硕士阶段研究与职业发展注入国际化视角。

学习与实践

六个月培养的系统化筑基赋能

六个月的培养围绕“专业能力深化”与“跨文化交流拓展”推进,使得我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构建系统化专业认知,在实地调研中衔接理论与现实场景,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推动跨文化经验互鉴。

我们的理论课程主要聚焦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核心议题,通过三门契合研究方向的课程,提升建筑素养。

Building Archaeology(建筑考古学)》课程,使得我们掌握建筑遗存勘察、测绘与史料考证方法,学习通过物质遗存追溯建筑建造技艺、历史演变及文化价值的逻辑,为建筑更新中的文脉解读与历史信息保留提供理论支撑。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Regional and Urban Studies(区域与城市研究中的遗产与转型)》课程则聚焦城乡尺度遗产建筑更新路径,剖析德国区域复兴、城市更新中遗产活化的政策框架、功能置换模式及社区机制,对比中德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念差异。

此外,在《Architecture City Space(建筑与城市空间)》课程学习中,主要是探究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学习从城市肌理、交通流线、公共空间整合等维度开展建筑更新设计,掌握以更新激活城市空间活力的策略。

课程讲解回顾

建筑案例研讨分析

调研环节中,我们旨在将理论与真实城市更新场景结合。依托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资源,我分别前往柏林、莱比锡等地,围绕工业遗产改造、历史街区更新项目开展调研,重点分析“遗存保留与功能更新”的平衡策略、“风貌传承与现代需求”的适配方式。通过记录与讨论,我将理论与实践逻辑对应,直观理解德国“最小干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价值,让专业认知从“书本层面”走向“现实层面”。

柏林墙“尊重肌理、材料叙事”理念运用

莱比锡大学“批判性重建、并置与叙事性”理念应用

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采取“批判、保留与并置、历史叙事”更新策略

学术交流是参加此次培养项目的亮点。我通过“建筑更新与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议,了解了德国在遗产数字化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等前沿成果。在课程研讨中,我以“中国视角”分享了西安历史街区更新的本土实践。同时,与德方围绕“遗产保护与经济平衡”“公众角色定位”等议题深入讨论。这些交流不仅表达了中国经验,更在思想碰撞中明晰中德差异与共性,打破学术交流的“语言与文化壁垒”,建立“比较研究”的专业视角。

学术研讨

同学合影

收获与展望

以国际视野赋能未来建筑之路

我认为,参加此次培养的核心收获是三个维度的“认知升级”:理论层面逐步构建系统研究框架,学会跨学科、跨国界分析问题;实践层面深化了对“理论落地”复杂性的理解;跨文化层面打破了交流障碍,明晰中国本土实践的国际价值。

今后,我计划进一步梳理此次培养的所学所获,将德国先进理念与中国本土实践结合,为后续专业研究提供支撑;同时,依托本次合作基础,探索未来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入交流,持续推动中德经验互鉴。

文字、图片:国际交流合作处、建筑学院

编辑:肖雯雯

上一条:米兰访学记
下一条:暂无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