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寒假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各教学和科研机构合理安排休息的同时,忙而有序,驰而不息,紧抓假期时间,抢抓发展机遇,勇攀科研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建大人追求科学真理、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崭新昂扬的奋斗姿态和冲刺状态,为2025年科研工作开创新局、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工程学院

寒假期间,聚焦学院建设中心工作,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推动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同向发力,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稳步提升,为新学期展现新风貌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教学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学院扎实推进审核评估中期整改。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机关科室、教学系和实验教学中心,依据《资源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方案(中期修订版)》,细化整改举措与预期成效。各教学系和专业负责人以“四+”转型为目标,梳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结合国家“四新”建设、“双万计划”要求,立足学院学科专业规划,制定专业优化调整与改造升级方案。春节后,各教学系组织教师线上学习OBE理念专题报告,同时,学院教师针对Deepseek赋能教学改革展开热议与研讨。此外,学院提前开展学业预警学生筛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摸排困难学生群体,加强家校联动,助力学生成长。
科研工作精心谋划,全力冲刺。学院抓住寒假黄金时机,举办基金质量提升工作坊,构建集研讨交流、咨询指导、打磨提升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学院根据申报教师的研究方向分专业、分领域邀请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同行专家,与重点申报教师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从研究背景、科学问题到预期成果等细节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申报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各科研团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集中打磨与论证申报书,邀请行业专家剖析关键内容,通过“个人撰写—团队打磨—专家优化”模式,完善申报书质量。另外,学院为假期期间依然坚持科研、教改、管理服务工作教师发放假期暖心餐券,为其提供人文关怀,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更专注的态度投入到科研、教改、服务工作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系列扎实举措,学院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相信2025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定能取得优异成绩。
体育学院

学院高度重视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寒假前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对2025年度各类基金项目申报进行动员,并对假期期间国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项目等申报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
为高效利用寒假时间,精准提升申报质量,学院特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万炳军教授做社科基金申报经验分享,并与拟申报教师围绕立项依据、关键科学问题凝练、研究内容进行逐一点评交流,提出提升思路与修改建议。春节期间,各位教师结合专家建议,对申报书进行了深入撰写与打磨。2月6日,学院启动新一轮基金申请书专家打磨工作,特别邀请上海体育大学曹可强教授、武汉体育学院黄谦教授对申报书逐一修改。目前,学院按选题方向组织专题剖析与集中打磨,为申报教师提供精准帮扶,助力提升基金申请书的质量,力争在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中取得新的突破。
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2024年度国基金总结暨2025年度申报动员会以及2025年度国基金申报工作推进会的精神,学院积极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全面推进国基金申报工作。寒假期间,学院以“放假不停研,紧绷基金弦”为原则,由主要领导牵头,依托基金工作坊,全力组织申报工作,抢抓发展机遇。
一是扩大申报覆盖面。学院在确保院内教师应申尽申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有意向加盟的优秀博士及校外优秀人才参与申报,进一步增加申报数量,为学院科研工作注入新活力。二是提升申报质量。学院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一对一申报辅导,申报人详细汇报研究思路,专家逐一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多轮次精磨细琢,确保申报书质量显著提升。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科研办通过微信群及时传达学校最新政策与要求,确保信息畅通;办公室为基金工作坊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学院领导深入教师团队,提振士气、解决实际问题,为申报工作保驾护航。
学院将以此次国基金申报为契机,进一步凝聚科研力量,推动学院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交叉创新研究院

研究院在放假前夕召开全院大会,回顾总结2024年度工作,部署假期重点任务,详细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假期集中打磨事宜。同时,按照学校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寒假工作部署会议精神,聚焦“双一流”建设指标,对下学期工作计划进行深入研讨,本着“冲一冲”“跳一跳”的理念,合理制定各项工作指标,深入挖掘学科交叉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全校浓郁的学科交叉研究氛围。扎实开展国基金项目打磨。研究院利用5天假期时间,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老师集中至草堂校区开展打磨工作,期间邀请资深基金导师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对我院教师申报书进行“一对一”多轮次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打磨效果。近期,将组织邀请大同行专家对申报书再次函评,同时要求各研究分院组织小同行专家进行2-3轮次集中打磨,全面提升国基金申报书质量。
韧性城市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韧性城市规划工程研究院团队针对中国二十年来洪涝灾害下的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开展深入研究,最新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发表,该研究有助于明晰我国下一阶段韧性城市政策制定与建设任务安排。
产学研合作有序展开。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就渭河(西安段)“水-岸-陆”一体化近自然生态修复与“地标性”群落构建技术研究开展合作,并深度参与“榆林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规划”项目的野外调查等工作;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持续完善国家文物局委托项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战略规划》,加快“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建设步伐,初步完成《陶寺M22大墓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霍州窑遗址保护规划》《霍州窑D7发掘区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黄土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有序推进正在承担的厚层湿陷性黄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黄土地区植桩技术研发与应用等研发项目实施;固废全量资源化工程研究院正在实施固废全量资源化利用工程研发中心(4000吨/年)升级改造工作,并与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洽谈镍冶炼水淬渣全量资源化利用1万吨/年工业示范线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研究院积极布局中亚重大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与中国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中亚极端温差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