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李志华

发布时间: 2025-09-12 作者:来源: 点击: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环境学院给排水教研室的李志华。 今天,能在教师节前夕站在这里,我心里充满感激。感谢学校的信任,也感谢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长与收获。回望自己近30年的经历,既有奋斗的艰辛,也有幸运的馈赠。

我曾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也曾在三十多岁的人生转型期,选择了“经世致用”的工程化道路。走过弯路,也经历过低谷,甚至有过委屈。但回望几个关键节点,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题是: “把幸运拽过来”——在时代与努力的交汇处成长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小故事,讲讲我如何在不同阶段“拽住”了自己的幸运。

一、跨出边界,遇见幸运

读研时,我被安排做水处理智能控制,需要做出一套实实在在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对我来说,这是个完全陌生的方向。社恐的我不得不和厂家打交道,才发现真正的障碍并不在外部,而在于我们自己设限。

正是这次跨界,让我毕业后进入了智能化相关领域工作,待遇比传统行业高很多。大家说我是幸运的,其实这是学科交叉带来的机会。

今天,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融合正在重塑能力的边界。幸运的老师,往往是那个敢于走出舒适区的人。而建大的“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转型,就是我们与幸运相遇的时代机缘。

二、心怀感恩,把握幸运

如果说第一次跨界让我遇见了机会,那么第二次让我真正懂得了“感恩”的力量。在北京工作时,我的状态很理想:薪资不错,工作喜欢,同事优秀。2003年“五一”,我像往常一样向导师汇报近况。没想到,导师邀请我去日本深造。

如果不是心怀感恩,毕业后仍与导师保持联系,我可能早就被遗忘了——因为优秀的同门实在太多,那时我的计划中也完全没有“学术”二字。

很多机遇,其实都藏在一份感恩里。幸运的人,是那个懂得珍惜“被想起”的人。

三、多走一步,创造幸运

2008年,我被派到渭南产业园担任主任助理。除了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我还主动与企业沟通,寻找机会。最终,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工程项目。

那是我第一次把“专长”真正变成了“成果”。能被组织派到基层锻炼本身就是幸运,在锻炼同时能够做一个项目,别人说我是幸运的,但我知道,这是主动创造出来的。能够创造幸运的人,是那个每次都愿意多走一步的人。

四、低处仰望,收获幸运

2008年挂职锻炼后,我的工作重心转向工程,整天围着交付节点打转,学术也因此一度沉寂,我的锐气几乎被现实磨光,却也在沉浮中淬炼出韧性。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是一笔财富——不仅让我有硬碰硬的交付本领,也让我学会在低处仰视别人。

2015年,学校没有忘记我,我入选“西部之光”交流项目,到中科大学习。那一年,在大咖如云的中科大,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工作上的谦虚”,什么叫对学生的“保姆式服务”。

工程的阳春让我懂得如何在现实中落地,中科大的白雪让我学会如何仰望星空:只有谦虚、愿意服务的人,才会收获更多的幸运。

五、把握本质,延续幸运

我始终相信,建大是一个能成才、有机会的地方。因为相信,所以幸运。

总结起来,我的每一次幸运,都离不开学校的平台、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协作和学生的信任。我能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做好。只要学校给机会,我就努力去抓住。

在我看来,幸运的本质,是时代与努力的交汇;幸运的关键,是在当下持续发力。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把握本质、聚焦关键,才能在时代与个人的协同中,幸运成长。

愿我们都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成为那个“幸运的人”——既被时代眷顾,也不负时代所托;既在努力中幸运成长,也在幸运里成就他人。

谢谢大家!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