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初登讲台至今,已匆匆三十载,回首望去,心中充满的是对教育事业不变的敬畏与对学生们真挚的感念。三十年来,我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建造者”,我建造的不是广厦万间,而是一个个鲜活、立体的未来人生。我用的工具,是建筑信息化;我的蓝图,是“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我的建材,是知识、情感与信念。在建筑信息化教学的第一线,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努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将满腔热忱倾注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互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中。
一、以心为梁,以爱为穹,淬炼育人初心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的引路者。我始终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和理想的点燃。在建筑信息化的专业领域,我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需要,树立“建造美好未来”的职业理想,让他们明白手中的BIM模型、智能建造技术,连接的是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城市发展的脉搏。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立起一根正直的、可靠的“人生承重梁”;撑起一个包容、安全、充满信任的 “成长穹顶”。
做“有道德情操”的践行者。我深知教师言行对学生具有无声而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我始终严于律己,以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份教案、每一次答疑、每一份作业批改,将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以身作则教会学生恪守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
做“有扎实学识”的授业者。建筑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从最初的CAD制图到如今的BIM、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我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我不断更新知识库,将行业前沿动态、最新技术标准、经典工程案例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行业所趋同频共振,用渊博的学识为他们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做“有仁爱之心”的守护者。教育是充满情感的事业。我始终以真挚的情感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个性差异,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与想法。无论是课堂上的启发互动,还是课后的悉心辅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我努力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二、“以信息筑梦,以智慧造才”,导航青春梦想,造有用之才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好老师,更要做一名“有知识有抱负”的引路人。我致力于在建筑信息化教学第一线,用前沿的信息化知识,帮助学生绘制事业的梦想“蓝图”,用创新的思维火种,点亮学生智慧的璀璨灯火,为国家打造有用之才。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我坚持将“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般融入专业教学。在讲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时,强调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在分析大型项目案例时,阐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在指导毕业设计时,注重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优良品格。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面对建筑产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我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以软件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系。引入真实工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BIM技术的协同设计、虚拟建造、成本管控等核心应用。同时,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我鼓励学生不囿于传统思维,敢于质疑和探索。在课程中设置开放性课题,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国际高校 BIM 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信息化大赛”“Building SMART Awards Program ”等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BIM应用技能国内外大赛,引导他们运用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挑战常规解决行业痛点,将课堂所学投入在真实世界中淬炼。我指导的学生团队十余次在国际、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奖,其创新成果也获得了企业的认可。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我时常结合“幸福林带城市综合体”“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金泰东郡装配式建筑”等重大工程,向学生展现建筑信息化的巨大价值和广阔前景。带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让他们在服务地方建设中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深刻理解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自觉将青春才华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深耕一线守初心,桃李芬芳践使命。三十年,青丝成雪,初心如故。我最骄傲的成就,并非头衔与奖项,而是看到一代代学子,以我为他们奠定的信息之基、智慧之刃,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就是我以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交付给这个世界最宏伟的建筑。
展望未来,教育的长河依然奔流不息。我仍将立足三尺讲台,坚守“四有”标准,做好“引路人”。继续以心为梁,以爱为穹,以信息筑梦,以智慧造才。初心如磐,继续“建模”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科的进步,贡献一名普通教师的全部光热。
文字:王茹(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