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三十载教坛耕耘:一位物理教师的“四有”初心与创新引领

发布时间: 2025-09-25 作者:来源: 理学院 点击:

时光荏苒,回首三十载教学生涯,三尺讲台见证了我的青春与热忱。作为一名理学院物理系的教师,我始终以“四有好老师”为镜,以“四个引路人”为尺,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这份感言,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教育初心的重温。

一、践行“四有”标准:以崇高师德与扎实学识立德树人

做有理想信念的筑梦人。自踏入高校任教以来,我始终将个人职业追求融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大学物理课堂上,我常以钱学森、邓稼先等前辈科学家为例,讲述他们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我深信,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用理想信念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做有道德情操的垂范者。我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道德养成的榜样。教育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我始终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温暖的陪伴者。

做有扎实学识的授业者。面对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2003年,当物理系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专业时,尽管我的专业背景是物理学,我仍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前往西安交大旁听相关课程,自学“嵌入式技术”等前沿知识,确保自己能胜任新专业的教学任务。我深知,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做有仁爱之心的守护者。在指导学生竞赛和项目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难题时,我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根据思路查找资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这种“放手”与“引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正如有的教师所言,教育的原点就是爱,有爱才有责任

二、担当“引路人”使命:多维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在专业课教学中,我注重将专业学习与品格塑造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芯片技术发展时,我会介绍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畏打压、坚持创新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我相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专业课堂也应是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我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摒弃“填鸭式”教学,努力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发者。在物理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而非仅仅记忆结论。教学相长,这一过程也促使我不断反思与提升。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自电科专业招生以来,我便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竞赛。我带领学生组建硬件兴趣小组,鼓励他们从“微创新”起步,逐步提升实践能力。一批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奖,部分学生还在我指导下发表了学术论文或获得了专利授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我常对学生强调“敢想、敢试、敢错”的重要性,为他们营造包容开放的探索氛围。

引领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我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通过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邓稼先在核试验中为保护年轻科研人员而身受辐射、最终献出生命的故事,深深震撼着学生,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这种融入专业教学的思政教育,比单纯地说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一些培养经验和体会

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我形成了分层递进的指导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我强调“低门槛实践”,引导他们从“微创新”入手,例如围绕校园生活提出小改进、小发明,采用简单的51单片机和C语言进行原型开发,降低尝试的畏难情绪。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鼓励他们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级别竞赛,并逐步采用更复杂的STM32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提升项目的技术含量。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作为硕士生导师,我注重构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协同学习机制。我指导的研究生主要来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尽管他们基础相对薄弱,但学习刻苦。我每周组织研究生和感兴趣的本科生共同开展研讨会,让研究生汇报进展,本科生参与讨论。这种混合交流模式,既促进了研究生深入思考,也为本科生提供了提前接触科研的机会。多年来,我指导的硕士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并成功入职格力电器、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

三十载春秋,粉笔灰染白了双鬓,但未曾改变我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四有”标准,担当“引路人”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什么;教师的幸福,在于见证一批批学子成长为栋梁之才时的那份欣慰与自豪。

文字:张建国(理学院)

编辑:肖雯雯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