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忽焉三十载。
立于三尺讲台回望来时路,恍见那个初执教鞭的青年,怀揣对语言的敬畏与对育人的热忱,而今青丝渐染霜华,唯初心愈发明亮。从研究生综合英语的思辨训练,到博士国际会议交流的视野开拓;从本科商务英语函电的严谨规范,到商务英语口语的灵活应变——这一路走来,我始终坚信:教育非单向灌输,而是以心契心、以智启智的生命互动;教师非简单职业,而是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桨的“摆渡人”。
做有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我以语言为桥连接世界与中国。在博士国际会议交流课程中,我不仅传授演讲技巧与学术规范,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表达中国观点。曾有位博士生初时怯于开口,我鼓励其从研究亮点切入,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实践,终在国际论坛上荣获最佳陈述奖。我深信:语言能力关乎文化自信,当学生能用英语游刃有余地传递中国声音时,便是教育理想最美的绽放。
做有道德情操的筑梦人。我在论文写作课中坚守学术诚信生命线。每堂课的文献引用规范讲解、每个案例的学术不端剖析,都是对学术初心的守护。我常言:“词句可修饰,数据可优化,但学术人格不容丝毫折损。”一位硕士生因引用疏漏被要求返工重写,最终提交论文时坦言:“老师,您让我明白治学如做人,来不得半点虚假。”此谓“课程思政”最朴素的实践——将求真务实的种子埋进学生学术生命的起点。
以仁爱之心守护成长。三十年来,无数深夜的邮件批改、课后的谈心交流、职业发展的建议,皆源于此心: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工程,教师要用情感的温度融化知识的坚冰。教育是慢的艺术,如细雨润物无声;教育是长的旅程,如溪流奔海不舍昼夜。站在三十年教龄的路标前,我依然愿做那个孜孜不倦的“语言摆渡人”:以学识为舟,以仁爱为桨,载着一代代学子横渡知识的海洋,抵达他们梦想的彼岸——而我,就在这永恒的摆渡中,见证着生命影响生命的奇迹,收获着人间最丰盛的幸福。
教书育人是一辈子的事,我愿终身为学生筑起一道道河堤,用我的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文字:冯利(文学院)
编辑: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