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自踏上三尺讲台,转眼已三十载春秋。回首这段漫长的育人之旅,我深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浸润、心灵的塑造。作为一名坚守教学一线三十年的教师,我始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努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是快乐、是责任、是付出、是奉献的代名词,是值得一生追求的事业。
一、夯实专业根基,做学生学业发展的奠基人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石,关乎其未来专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三十年来,我始终将“夯实基础、培养思维”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案例-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工程问题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深信,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未来创新的源泉,专业基础课教师就是要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成长的铺路石。三十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明白,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每当看到学生们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我便深深体会到播种者的幸福。
二、深化课程思政,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我始终认为,专业基础课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始终坚持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注重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和家国情怀。通过讲述我国与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工程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通过将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一次次转化为生动的科学方法论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我深信,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通过“奠基-批判-创新”的主线,将思政元素(工匠精神、辩证思维、创新意识、工程伦理、家国情怀)无缝嵌入专业基础知识讲授中,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精髓与魅力,有效激发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推进教学改革,做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者
面对时代变迁和教育变革,我始终保持教学创新的热情。从最早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到合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布置、批改作业和考试等,提供线上辅导等,再到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我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近年来,针对新生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课题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协作探究。这些改革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24年,我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创新大赛,最终收获了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教学改革的历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的事业。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育人使命。从教越久,越发现自己的鄙陋与浅薄,越需要不断学习提升。
四、倾注师者仁爱,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守护者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知,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我始终以父母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甚至有人生困惑的学生,总是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帮助,常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耐心地进行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教师的关爱是学生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阳光。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应该是一场美丽的修行,而我们应该是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唯有以真情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终他们在家、校、老师的培养和自身不懈努力下成长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始终不忘初心,尽心尽力当好一名好老师,也有幸见证了无数建大优秀学子的成长成才,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我只是做了一些本职工作,学校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我先后获得学校优秀教案展评一等奖,被评为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这接连的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教育是慢的艺术,如细雨润物无声;教育是长的旅程,如溪流奔海不舍昼夜。即使临近退休之年,我依然愿倾尽所学,将满腔热忱献给我挚爱的教育事业。在这条道路上,我也将继续前行,用生命启迪智慧,用爱心滋养希望!
文字:朱常琳(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