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踏上教坛至今,三十载春秋倏忽而过,我始终扎根学校体育教育沃土,坚守教学一线,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以“四个引路人”为使命,在体育教育的赛道上深耕不辍,用热爱与坚守书写育人答卷。
一、铸魂育人:以赤诚之心守好思政“主阵地”
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为毕生追求,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践行人民教师的使命。从教生涯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始终以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锤炼体育技能与塑造正确价值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坚持、懂得协作、敬畏规则。担任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期间,我积极参与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规划,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先后授予我校级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师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我继续践行思政育人使命的动力。
二、深耕教学:以创新之力打造育人“金课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使命。三十年来,我始终以“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活力的体育课堂”为目标,深耕教学改革,探索体育教育规律,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在课程建设上,我先后承担本科生体育专项课(田径、体适能、综合素质、篮球等)、本科通识课(户外生活与生存)、研究生网球选修课等多门课程教学,覆盖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需求。同时,负责主持田径、体适能、户外生活与生存 3 门体育专项课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订,结合时代需求与学生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让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融思政于体育”,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同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趣味竞赛、分组对抗、户外实践等方式,让课堂“活”起来,既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更注重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科研赋能:以探索之劲破解教学“真问题”
教学相长,科研促教。我始终认为,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坚持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改革。从教以来,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围绕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积极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通过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分享交流研究成果,将前沿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同时,我注重以科研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并获国家级、省级、校级等立项,带领学生从“学知识”到 “做研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潜力。
四、服务社会:以专业之能拓展育人“新维度”
作为田径国际级裁判和国家田协场地器材验收专家,我始终秉持“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反哺教学”的理念,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裁判长身份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并将赛事中的规范标准、应急处理经验带回课堂,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更直观地理解体育规则与体育精神。积极参与校内外训练指导、场地器材验收等工作,将行业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提前对接职业需求。在校园社团指导中,我担任学校“自由脚步”和“户外俱乐部”社团指导教师,通过组织户外徒步、趣味运动、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与抗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三十载教学生涯,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深耕一线的笃定,我始终坚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项技能、强健一副体魄,更是要培育学生一颗坚韧的心、一种向上的精神。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丰富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本领。未来,我仍将坚守体育教育一线,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严谨的态度、更创新的精神,在育人体育的赛道上继续前行,用自己的学识与情感,浇灌更多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文字:张健(体育学院)
编辑:李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