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17-02
全球水环境界最大的学术组织国际水协会(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简称IWA)最近完成了“会士指导委员会”(Fellow Steering Committee)改选,我校环境学院王晓昌教授入选该委员会成员。据悉,会士指导委员会从已入选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IWA Distinguished Fellow)和会士(IWA Fellow)的专家中推选,其中杰出会士代表2人,会士代表6人,其职责是组织和领导两类会士的各项活动,并根据IWA的会士发展计划,定期受理会士和杰出会士的推荐和遴选。从2010年起,IWA开始从对国际水环境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中遴选会士,并从2014年起进一步从会士中遴选杰出会士。迄今,全球共有约180名水环境专家入选IWA会士,30名入选IWA杰出会士,王晓昌教授是我国首批入选IWA会士的三名专家之一,同时为我国成为IWA杰出会士的两名专家之一。 作为国际知名专家,王晓昌教授在IWA已担任了多项重要学术职务:代表我国出任IWA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共同主席,担任IWA非常规水资源专家委员会中国区主席、IWA膜处理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区副主席、IWA未来城市专家委员会...
04
2017-01
2017年1月3日,我国建筑学学科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极端热湿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研究”2016年度学术会议在我校工科楼一楼报告厅召开。该项目由我校作为牵头单位,我校刘加平院士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组邀请天津大学朱能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茹继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孟庆林教授、东南大学刘加平教授、广州大学崔杰教授、深圳大学邢锋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志民教授等作为评议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评议专家与重大项目组成员 刘加平院士首先介绍了项目的背景、总体目标和研究思路,并总结了本年度的主要研究工作进展。随后,项目组的陈敬副教授、王莹莹副教授、罗大明博士、董宇博士生、刘大龙副教授、王登甲副教授、吴冠宇博士和傅强博士分别就建筑设计模式、热湿耦合传递过程、珊瑚砂混凝土及结构耐久性以及离网光伏空调系统等进行了8个专题报告。 刘加平院士作项目年度工作报告 项目组成员进行专题汇报 最后,专家组组长天津大学朱能教授对本次学术会议进行总结,他重申了该重大项目在建筑节能...
30
2016-12
2016年12月24日上午,以“新常态下建设工程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为主题的陕西省法学会建筑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楼二楼会议厅隆重召开。会议由陕西省建筑法学会建筑法学研究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办,陕西省律师协会、西安市律师协会、德恒赵彦儒鲁班律师团队协办。来自陕西省法学会、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市政府办公厅、未央区统筹城乡发展办等司法与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中铁一局、陕西信远建设项目管理集团公司等建筑工程企业的法务工作者,高校法律院系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建筑工程领域问题的律师近200人参加了本届会议。大会论文集收录论文12篇。 开幕式阶段由陕西省法学会建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刘莉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刘莉秘书长对建筑法学研究会2016年的各项工作及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2017工作提出了展望与期许。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了大会主题发言阶段。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段红军法官、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法务部副部长孙高峰、陕西省信远建筑工程司法鉴定所所长穆祥铜、长安大...
29
2016-12
2016年12月27日,自11月16日启动的首届“华春杯”BIM技术应用大赛总决赛暨颁奖盛典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华春众创工场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BIM众包网承办,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协办。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4个团队报名参赛,共收到比赛作品206个。12月27日上午在土木楼212、213和516报告厅进行了大赛决赛阶段的现场答辩评审。大赛评委会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尹贻林教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专家评委对18组决赛团队进行了现场答辩评审。最终评选出设计组、施工组、院校组一等奖各2个、二等奖各4个、三等奖各10个、最佳人气奖各1个,并评选出优秀奖39个、优秀指导老师奖23个、最佳优秀组织单位奖1个。 12月27日下午在学院土木楼516报告厅进行了本届大赛颁奖盛典。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薛永武、华春集团总裁王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史庆轩、陕西省...
26
2016-12
日前,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刘艳峰教授课题组发表的论文A study on the formaldehyde emission parameters of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 based on adsorption potential theory,经过综合评选,从2000余篇投稿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SCI一区TOP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6年度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为建筑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该期刊年度最佳论文按照严格的程序评定:首先由匿名审稿人提名,经期刊编委会推荐,最终由国际著名学者组成评选委员会评审授予,获奖论文需具有高度原创性、全面完整的科学表述及重要的科学意义。最佳论文每年仅评选3篇,本年度获奖论文分别来自清华大学杨旭东教授、丹麦科技大学Arsen K. Melikov教授和我校刘艳峰教授的团队。 宏-介观孔径尺度下的势能场分布规律 该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资助,由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刘艳峰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周晓骏共同完成。论文针对室内装修建材甲醛散发机理展开研究,基于吸附势能理论,诠释了多孔径尺度下...
16
2016-12
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王晓昌教授团队的职务发明“气浮水处理分离装置(ZL200410073500.4)”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该发明是臭氧氧化与传统气浮工艺的有机结合,相比于既有的气浮分离处理装置,将臭氧氧化与高效气浮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相互协作与促进,在处理效率、运行成本等方面都着明显的优势。“气浮水处理分离装置”近年来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应用,承担了7家企业相关工程建设的委托,同时,在中韩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了产业化,进行水与废水处理专用装置和设备的生产。专利权人和企业先后研发了4个系列10多个不同规模处理能力的气浮水处理分离装备,可适应不同要求的污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升了其技术水平和装备生产能力,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该专利在2013年荣获陕西省专利一等奖。 中国专利奖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主办,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奖项;评奖标准不仅强调项目的专利技术水平和创新高度,也注重其在市场转化过程中的运用情...
30
2016-11
11月27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科技部副部长黄卫等领导致辞,国家科技奖励办副主任陈志敏等领导宣读颁奖词,并共同为获奖代表颁奖。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院士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李培根院士等作了主题报告。来自全国企业界、研究院所和高校等1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代表通过了旨在强化创新驱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杭州宣言》。 我校科技处副处长谭晓宁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奖,蔡安江教授等完成的成果“高性能数据机床高效加工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这是我校继荣获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奖和成果奖,今年11月刚刚获得陕西高校唯一的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后,再次获得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领域两项荣誉。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设立,面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年度荣誉奖。旨在...
25
2016-11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术氛围,激发我校研究生科研学术兴趣,提高广大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11月22日晚19:30,由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主办,我校研究生会承办的“雁塔学术沙龙”系列之“学姐学长说:ICHES2016最佳论文奖得主谈学术写作与科研创新”报告会在食堂四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此次报告会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ICHES2016最佳论文奖中国唯一获得者、我校2014级环境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的两位博士生,宋聪和周晓骏。 博士生宋聪认真讲解 报告会期间,宋聪博士立足于自身学术科研经历,首先分享了她科研学习中的心得与体会,向大家阐述了自己对于学术意义与责任的理解;接着又介绍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文献阅读方法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最后,她分别从写作前的构思、格式、行文技巧等角度给同学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指导,令在场的学生受益良多。 周晓骏与宋聪博士为现场同学答疑 随后,周晓骏博士讲述了他在科研创新与论文撰写方面的体会与收获。他从构思论文选题入手,结合自身的选...
23
2016-11
“第八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于11月18日-20日在南京隆重举行。我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生张琦、赵瑾、王子涵、苏传博4名同学,在闫秀英、吴彦鹏2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精心准备、激烈角逐荣获全国一等奖,为我校争得荣誉。 我校选手认真参赛 “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是住建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唯一赛事,是以提高智能建筑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项重要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代表了该专业全国竞赛的最高水平,倍受全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参赛选手与颁奖嘉宾、指导老师合影 本次竞赛汇集了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36所高校参加。整个赛事由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操作与建筑电气软件设计两部分组成,参赛队数量多、竞赛内容丰富。此外,本届赛事期间还...
21
2016-11
11月18日上午,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2016年博士生学术论坛系列学术报告再度在逸夫楼419报告厅举行。本场报告会学校邀请到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显程教授座客我校,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循序渐进、协同创新——从学的少许感悟》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科办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张聪惠教授主持。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开始,张显程教授从他多年来不懈奋斗与成长的经历谈起,在分享自己从学的感悟同时,逐步将在场师生的思绪带入到报告会精彩内容的思考中。首先,张教授指出,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要“以人为鉴”,要从古往今来无数的科学大师身上汲取和领会“继承、包容、批判和创新”精神,并在科学探索这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中克服枯燥、乏味,做科学研究时,要学会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会总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循序渐进,目标聚焦”,要懂得:“立足国家需求,紧跟国际前沿”。其次,张教授指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和研究生们,要具有勇于揭开事物本质的“科学...
14
2016-11
2016年11月10日上午,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论坛在土木楼212报告厅顺利举行。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纪晓东副教授作了题为“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高层建筑结构及性能化设计”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勇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纪晓东教授首先展示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科研工作的照片,通过一个日本地震的视频以及日本模拟地震台的实验录像,引入此次报告的主题——高层建筑结构震后功能恢复问题。纪教授重点讲述了超高层建筑中的可替换连梁设计,以实现震后建筑结构的快速恢复。最后,他通过一张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照片,向同学们提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殷切期望,体现了一名学者的社会担当。 纪晓东教授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积极与纪晓东教授交流。土木工程学院邓明科教授就可替换连梁的延性问题与纪教授进行探讨,同学们也积极讨论了有关实验问题。纪教授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活跃。最后,土木工程学院王威教授作总结发言,本次研究生论坛结束。 邓明科教授与纪晓东教授交流 研究生与纪晓东教授交流 据悉...
09
2016-11
10月29日至11月2日,5TH ICH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Environment System)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举办,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博士生周晓骏和宋聪参会并进行学术报告。会议从202位参会者中评选出5位最佳论文获得者,我校周晓骏成为中国唯一的获奖论文作者。 ICHES始办于1991年,在建筑环境领域内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本届会议主题为在全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交互影响下,室内空气品质、热舒适、空气调节及建筑节能等方面的问题。参会研究机构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首尔大学、拉夫堡大学、悉尼大学、丹麦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世界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美国ASHRAE副主席B. W. Olesen教授、澳大利亚Richard de Dear教授等国际学术权威参会。 周晓骏和宋聪是我校刘艳峰教授指导的2014级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研究生。周晓骏主要从事多孔建材VOC散发特性研究,已在SCI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5篇(第一作者3篇)、E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宋聪主要从事睡眠状态下人体热舒适研究,已在SCI一区TOP期刊上发表论文7...
31
2016-10
10月28日下午,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2016博士生学术论坛系列学术报告再度在工科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科研方法导论》一书的主编、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伟刚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学习科研方法 培养问题探究技能”的精彩报告。我校部分青年教师及300余名研究生一同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上,张伟刚教授以目标指引、几个典型问题、科研方法解读、问题及其探究、重要观点理念、思考与建议六大方面分别为广大师生做了全面细致的讲述。以目标指引、导师培养、个人努力为切入点,张教授以自身的科研经历为例、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读研读博的目标,希望大家在学习与科研中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多一些;通过引导在场师生对自身生活经历与环境、目前学业成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等问题的反思与自查,张教授建议大家学会自查自醒、明辨是非、兼听则明、察纳雅言,善于从不足中找出问题,不断提高与完善自我;通过从科研方法、价值意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联系邮箱:news@xauat.edu.cn陕ICP备02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