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方位展现我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学科建设成果,党委宣传部联合本科生院策划推出《“学科瞭望”院长谈》专栏,聚焦“学科优势-行业趋势-职业发展”三维视角,邀请各学院院长以“学科瞭望者”身份,深度解读学院学科内涵和转型升级路径,揭示“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逻辑,展现各学科优势特色与发展前景,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01 学院情况概述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8年9月正式组建成立,聚焦国家“双碳”“人工智能”“深地空间”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国际化”学院为核心理念,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形成了“低碳建筑环境—智能设备系统—储能技术”一体化交叉学科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系统思维的创新性复合型拔尖人才,为营造未来低碳、智慧、节能的人工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学院现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储能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硕)点等,实现了“本-硕-博”人才贯通培养。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职教师65人,副高及以上职称4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分别占比92.3%和66.2%。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6人次,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教学名师、科技新星等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及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教书育人楷模、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30余人次。
02 学科建设优势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致力于高效低碳建筑环境营造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肩负国家“双碳”目标这一重要任务。其渊源可追溯至1953年创立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专业奠基人戴庆山教授等于1955年带出了全国第一届“暖通”本科生,同时也于1957年从学校走出了全国首批研究生,1984年和1998年先后获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当时本学科领域拥有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暖通学科的“黄埔军校”。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第五轮专业评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我校于2007年在全国第一批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国内最早进行智能建筑方面的人才培养单位之一。本专业是现代建筑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兴专业,具有交叉学科与划时代特征,以及新工科特色与持续发展能力。本专业人才培养突出“电气化、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知识结构,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学科链,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本专业首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深度应用,学院凭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于2023年,成功获批并设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建筑环境技术、化学、材料科学、电气工程及智能控制等学科资源,聚焦建筑源—网—荷—储一体化关键技术,致力于培养具备建筑能源储存与转化核心技术能力、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03 重大科研突破

突破一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保障
李安桂教授面向国家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电、地铁、隧道、洞库、管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环境保障领域重大需求,根植先进通风技术领域,为国家重大地下工程空气环境安全保驾护航,解决了大型工程的环境保障难题。在人居生命安全环境保障方面,推动了地下空间环境保障技术的发展。
突破二 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方向
王怡教授围绕国家绿色制造、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需求,长期致力于提升工业建筑环境质量、降低建筑能耗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相关成果支撑了我国首部《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填补了我国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化工作的空白,切实改善了大型工业厂房室内环境质量,对推动工业建筑绿色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突破三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研究方向
刘艳峰教授围绕国家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战略需求,针对高海拔地区的严寒气候、乡村居住分散、建筑热工与节能水平低等现实困境,长期致力于我国西部太阳能供暖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创建了区域性太阳能供暖设计方法,编制了西藏建筑节能、太阳能供暖等系列标准,填补了西藏工程建设领域技术标准的空白,着力推动了采暖能源结构转型,切实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了西部脆弱环境。
04 提质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聘任朋辈导师、职业导师、学业导师、双创导师等200余人,建立了全员参与的“四大导师制”,构建“建科信、智、礼、义”“全方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和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职引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近年来,学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斐然,荣获国家级优秀志愿者、全国百强实践团队、全国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第十八届“挑战杯”特等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奖项1000余项。
05 学生毕业去向
学院发起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联盟”,连续举办4届“职业发展联盟大会”,累计2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为准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实习机会。近三年,学院就业率稳定,毕业生大多进入了大型央国企和世界500强,如:美的、格力、奥克斯等大型空调设备公司,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设计工程公司,中国移动、中信通讯、华信咨询等数据中心,奇瑞、比亚迪、小米、隆基等新能源公司,牧原股份等大型企业。2025届本科毕业研究生升学率为43%,其中15%的同学进入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悉尼大学、香港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利兹大学等。
院长名片

李安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地下空间环境保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低碳建筑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欧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大工程环境保障技术攻关等8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协会创新奖、吴元炜暖通空调奖、夏安世教育基金会杰出教授奖等。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入选爱思唯尔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文字、图片: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