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2-01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工程科学学报》发布了第一届青年编委会增选结果,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时朋朋教授入选。 《工程科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简称CJE)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主要刊载工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或有较大应用价值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工程科学学报》为EI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CSCD)期刊,分别入选《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冶金工程技术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材料腐蚀与失效领域中文高水平期刊。 时朋朋教授从事电磁固体力学和无损检测研究。面向现代装备和重大工程的定量化检测需求,基于铁磁材料力磁本构的非线性规整模型,建立了微磁无损检测定量化理论,为应力/缺陷的定量化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J APPL PHYS等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50篇,3篇被遴选为J APPL PHYS和 PHYS FLUIDS的编辑精选论文。获中国无损检测学会斯耐特奖;应邀合作撰写年度研究进展...
10
2022-01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唐作彬在稀土Eu2+宽带近红外发射的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题为“Eu2+-doped Layered Double Borate Phosphor with Ultra-wide Near infrared Spectral Distribution in Response to Ultraviolet-blue Light Excitation(紫外-蓝光激发下呈超宽带近红外光谱分布的稀土Eu2+激活双层状硼酸盐荧光粉)”在国际光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先进光学材料,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9.926,Citescore:12.80)发表。我校青年教师唐作彬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通讯作者还包括兰州大学王育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是食品安全检测,医疗诊断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用紧凑型近红外光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探索Eu2+激活的新型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是一重大挑战。该项研究设计并成功开发了一种Eu2+激活的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Ba3Lu(BO3)3:Eu2+,其激发范围为250-520 nm,最佳激发波长位于450 nm。在蓝光激发下,Ba3Lu(BO3)3:Eu2+展示出极其独特的发光特性,...
08
2022-01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由清华大学牵头组织编著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校和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等单位受邀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该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五个章节系统梳理了都市圈相关政策、发展格局和六大关键领域的实践进展,以及“三新”视角下的都市圈发展建议;下篇五个章节是我国重点都市圈的探索实践与主要经验,分别选取京津冀、成渝、福州、武汉和西安等典型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我校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以《西咸一体化基础上的西安都市圈》为题撰写了第十章,该章系统梳理了西安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战略定位,总结其在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方面的突出成效和体制机制创新亮点,分析了西安都市圈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症结,并提出了未来重点建设方向。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研究院一直将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作为研究关注重点。近年来,受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委托,先后承担了“《大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
27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特殊土力学与工程防灾团队在环境工程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毒物,2021年影响因子:10.588,SCI一区TOP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Effects of bacterial inoculation and calcium source on microbial-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for lead remediation(细菌接种和钙源对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修复铅的影响)”的研究论文。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的学术影响力在146个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中排名第四(4/146)。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博士研究生薛中飞,郑文杰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现了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中重金属是通过金属开采、金属冶炼、冶金工业活动、废物处理和使用中的金属腐蚀而进入环境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开发了多种处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物的方法,例如物理方法(电动修复、换土法)、化学方法(化学淋洗、土...
27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优秀学位论文”获选名单,我校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创新团队王快社教授和胡平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生杨帆、王快社教授和王文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生彭湃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王快社教授指导的硕士生韩鹏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杨帆,材料加工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类石墨烯MoS2及其复合材料插层-爆炸制备制备机理与应用研究》。攻读学位期间,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一区Top5篇,二区1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获教育部首届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 彭湃,材料加工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镁铝异种金属搅拌摩擦中间层辅助焊接头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研究》。攻读学位期间,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27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12月20日上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终身首席教授王翔宇教授为管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如何提高学术创造力及影响力——新工科视角”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兰峰教授主持,管理学院约350名师生线上聆听了本次报告。 报告会上,王翔宇教授首先介绍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力。他从创新的概念出发,以“什么是创新”提问,引发大家对学术创新的新思考,强调要在前人的思想上进一步努力思考,进一步将已有的知识和学科交叉应用和组合,多去尝试,勇于创新。学术创新与工业合作的目的是了解行业新观点、新动向,获取研究潜在的可行性,缩短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紧接着,王翔宇教授介绍了学术创新与产业合作的模式,并将其分为线性和非线性的模式。 王翔宇教授讲解了在学术创新过程中交叉学科对于学术创新以及影响力的作用,并指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用交叉学科方法的重要性,着重强调了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的差别,交叉学科不是指简单的将多个学科的知识组合在一起,而是要在组合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他还介绍了交叉学科与研究...
21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怡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荣俊豪、黄艳秋副教授等人发表题为“Potential of color schlieren velocimetry for high-temperature pollutant emission sources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airflow during high-temperature liquid pouring(针对高温污染源的彩色纹影测速潜力以及高温液体倾倒过程诱导气流的流动特性的分析)”的研究论文,经过综合评选,从4500余篇投稿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SCI一区TOP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建筑与环境)2021年度最佳论文奖。最佳论文奖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仅评选3篇。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是建筑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2021影响因子:6.456)。该期刊年度最佳论文按照严格的程序评定:首先由匿名审稿人提名,经期刊编辑挑选和期刊编委会推荐,最终由国际著名学者组成评选委员会评审授予,获奖论文需具有高度原创性、全面完整的科学表述及重要的科学意义。 论文针对目前介入式、粒子示踪等测速方法在高温环境下存在测...
21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在我校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之际,12月17日,“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城市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协办。会议采取“线下+线上”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由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詹绍文教授主持。 校长王树声教授以视频方式致欢迎词,祝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并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我校开办城市管理专业的缘由及优势,同时也对公共管理学院及城市管理专业老师提出殷切期望。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郭斌教授代表学院详细介绍了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主旨报告阶段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米加宁教授、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南开大学锁利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中山大学叶林教授和山东大学王佃利教授六位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大型城市应急、市域治理现代化、城市网络治理、城市治理节奏、...
21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日前,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公布全省23个创新工作室为2021年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西安建大建科学院李安桂“地下环境保障与节能创新工作室”入选。 三十余年来,李安桂教授带领团队深耕地下环境保障领域,持续不断地从事先进通风、地下环境保障等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2项。近年来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等70余项。建立的贴附通风理论与技术、通风空调输配系统减阻降碳等技术成果解决了雄安高铁站、郑州地铁站、厄瓜多尔地下水电站、鲁地拉地下水电站等一系列国内外地标性大型工程环境保障与节能技术难题。 李安桂“地下环境保障与节能创新工作室”是基于地下建筑及高大空间室内空气环境,联合建筑智能化、工程流体力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创建的先进通风与地下空间环境保障创新工作室。作为助力国家及陕西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弘扬劳模和工匠...
17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刘虎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NO LETTER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1.189)发表了题为“Atomically Dispersed Cu Catalyst for Efficient Chem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Reaction”(原子分散的铜催化剂用于高效化学选择加氢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刘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NANO LETTERS》是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顶级学术刊物,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量产单原子合成策略,通过湿化学法将三羟甲基三聚氰胺与铜离子螯合,获得一类新颖的铜基络合物,进一步将此络合物热聚合合成具有高反应性和选择性的单原子铜催化剂,铜原子被稳定在石墨氮化碳的蜜勒胺环中。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策略使用的三羟甲基三聚氰胺的羟甲基对铜原子原子分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墨氮化碳的蜜勒胺环不仅通过四元配位方式锚定住了铜原子,而且为选择性加氢反应提供了高反应活性和高选择性。 单原子铜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该...
16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12月14日下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庆学术系列活动暨“建科大讲堂(第六期)”在工科楼一楼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能源科学与工程热物理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学者”特聘教授赵天寿作题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储能技术展望”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声主持。 赵天寿院士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能源(太阳能风能)、能量载体和储能四个关键词,以平实的语言、轻松的节奏,向大家介绍了国家“双碳”战略提出的背景、目前新能源建设的进展等,同时针对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大需求,围绕燃料电池、液流电池、金属空气等流体电池储能装置中能量传递与转换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述,为大家上了一堂关于“热质传递”和“储能”技术的科学普及课。随后,赵天寿院士与在场师生亲切互动,针对大家提出的学术问题都一一耐心细致地做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报告会结束后,赵天寿院士在校长王树声、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瑞龙、建科学院院长李安桂等陪同下参观了西安建...
15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12月14日,由中国工程院、科睿唯安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全球工程前沿2021》报告发布会,发布2021年度“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研究成果,对机械与运载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农业,医药卫生和工程管理9个领域的重点前沿进行详细解读。我校副校长黄廷林教授作为研判专家提名并解读的工程研究前沿“水源地水质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方向入选2021年全球工程前沿“土木、水力与建筑工程领域”TOP 10工程研究前沿。 水源地水质污染控制与修复主要是指水库、湖泊等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污染原位控制与修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现和水动力条件改变,水源地水质呈现出年内季节性、年际周期性与差异性变化特点。有效控制高负荷径流污染、富营养化与藻类污染、内源污染等成为全球水源水质安全保障面临的难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水源地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对污染物在气-土-水复合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暴雨径流污染负荷削减的水动力学调控技术方...
14
2021-12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材料学院云斯宁教授“新能源材料”研究团队在美国化学协会主办的国际期刊《ACS Catalysis》(影响因子:13.084)上发表了题为“Cobalt-Based Incorporated Metal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Derived Nitrogen-Doped Carbon as a Robust Catalyst for Triiodide Reduction in Photovoltaics(钴基双金属协同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氮掺杂碳电催化剂在光伏器件中的碘还原性能)”的研究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云斯宁教授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团队外籍成员Nosheen Zafar。 在电催化领域中,发展新材料最大的挑战是寻求可替代贵金属材料的类铂催化剂。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原子掺杂到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多孔碳催化剂,可构筑氮配位双金属活性位点。在增加活性位点的同时,金属间会产生协同效应,可显著增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得益于不同金属离子之间强烈的协同效应以及碳纳米管与多孔结构增强的电子传输过程,与金属-氮配位碳基催化剂相比,双金属-氮配位在引入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的基础上,更能优化催化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联系邮箱:news@xauat.edu.cn陕ICP备02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