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2-10
建大新闻网讯 10月1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术讲座”第二讲正式开讲,本期邀请了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教授主讲,讲座由交叉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瑞主持。 本期讲座以“文物保护基本理念、方法与发展方向”为主题,柴晓明教授从文物的价值角度介绍了文物种类的具体划分,结合文物保护的目的、任务、原则、保护工作的科学程序以及自己多年来的文保一线工作经验,图文并茂的分享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详细介绍了交叉创新研究院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及近期的重点研究领域。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是推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艺术学、法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培养相关方向博、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机构。研究院计划在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修复、砖石、岩土类文物保护、修复、壁画与雕塑文物的艺术技艺与保护修复、文物保护材料研发利用以及文物保护法规政策等领域凝练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09
2022-10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保障团队文刚教授、黄廷林教授在饮用水源生物污染控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水研究》,影响因子13.40,自然指数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 Change of algal organic matter under different dissolved oxygen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and its rel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ormation potential in metalimnetic oxygen minimum《MOM条件下胞内有机物在不同溶解氧和压力下的转化及其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论文链接:doi.org/10.1016/j.watres.2022.119216 温跃层氧最小值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转化机制 大多数湖泊或水库会形成温跃层氧最小值现象(MOM),恶化水质。水源水库为了规避夏秋季表层(变温层)的高藻区和底层(滞温层)的厌氧区,取水口位置通常设置于中层(温跃层附近)。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IOM在不同MOM条件下的特性及其相关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s)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压力条件(缺氧)下,总荧光强度(Fmax)先增大后减小,...
29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9月23日晚,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了“黄河中上游水环境国际论坛·颗粒污泥水处理创新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到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李玉友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雨教授做学术报告,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志华主持会议。 李玉友教授以“颗粒污泥的研究和应用:从UASB到新型高效脱氮和磷回收”为题,重点展示了UASB,EGSB以及IC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工艺特点,介绍了不同类型颗粒污泥反应器的结构和设计要素,并指出可以通过合适的控制技术来实现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他还分析了大阪平野污水厂的获奖案例,该案例通过Anammox工艺的成功应用,对电力、药剂以及用地等方面的需求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具有良好的进一步推广前景。 刘雨教授以“新形势下对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一点思考”为题,阐述了污水处理工艺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面临工艺技术范式的转变,以满足行业目前面临的市政污水再生回用、能源与资源回收、碳中和以及用地需求等新挑战。诸多挑战形成的危机驱动是颗粒污泥技术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学界与业界的...
27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据2022年9月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全寿命领军教授团队、交叉创新研究院韧性城市规划工程研究院刘西光副教授研究成果成功入选ESI热点论文(Hot Paper),进入工程学论文全球前0.1%,成为我校结构工程方向首篇热点论文,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日益突出,提升工程结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对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全寿命领军教授团队在牛荻涛教授带领下,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土木工程安全耐久的重大需求,确立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钢结构耐久性和全寿命保障为团队主攻方向。 团队骨干刘西光副教授围绕典型工业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开展了研究工作,成果以“Deterioration of an industria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s and dry-wet cycles(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劣化行为研究)”为题发表于Elsevier旗下的著名刊物“Eng...
26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为营造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搭建思维碰撞的交流平台,助推我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的交叉融合。9月24日,由交叉创新研究院联合科技处、未来技术学院、学科办、研究生院、研工部等部门,共同主办的“前沿交叉学术讲座”第一讲正式开讲。主讲人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达良俊教授,本次讲座由交叉院常务副院长任瑞主持。 达良俊教授以“城市生态学:连接科学与城市发展的桥梁”为题,介绍了我校成立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初衷。他详细阐释了生态学从起源到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城市与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当今生态学的主要关注与重要关切,并从人才队伍、研究平台、学科体系等三个维度,重点介绍了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院建设路径与发展构想。 会后,与会师生互动交流踊跃,来自复旦大学余兆武研究员、重庆大学杨永川教授、新疆大学玉米提·哈力克教授以及我校刘晖教授等众多师生与达良俊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讲座全程共有470人参会,得到校内外相关学科众多师生的广泛...
22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9月21日下午,由教师发展研究院、科技处、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冶金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相约学术沙龙 共话教师专业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专题学术沙龙”在行政楼负一层会议室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尤世界教授、我校国家优青获得者冶金工程学院王文教授受邀做专题报告。本次活动线下、线上同步进行,来自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冶金工程学院的近20名青年教师到场参加了活动,线上约300名教师同步观看。 王文教授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历,在申请书撰写技巧、评审流程、形式审查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在选题、立项依据、创新特色、研究基础等关键环节上需要注意的细节分享了个人经验。 尤世界教授针对目前青年教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基金撰写的基本原则、撰写要领、注意事项、案例分析等做了经验分享。 报告结束后,参会教师就基金申报如何选题、针对基金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如何修改等方面的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此次沙龙活动内容充实,两位专家分享经验实用,达到了交流共进、...
21
2022-09
环壳的应用:轮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 环壳是壳体理论中一个难题,在中国不仅张维先生等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也曾引起钱伟长先生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中国得到这二位重量级学者同时研究的壳体只有环壳,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环壳的重要性。 钱伟长指出环壳问题有两个特点:方程复杂和不易求解【钱伟长. 应用数学与力学文集.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79; Sun B.H. Closed-form solution of axisymmetric slender elastic toroidal shells. J Engrg Mech, 2010, 136(10): 1281-1288】。难于求解的一个原因是环壳在皇冠线两边的高斯曲率变号, 由于环壳在皇冠线两边的高斯曲率从负到零再变到正, 使得环壳曲面是一个检测高斯曲率的影响好平台;第二个原因是,环壳的基本方程都是变系数的高阶偏微分方程,其系数是分数型的,这些系数的分母在其环壳的二个皇冠线具有奇异性, 寻求在全环壳上都一致收敛的解非常困难。特别是在这二个皇冠线,其薄膜解中的位移是不连续的,且环壳的任何状态都有弯矩,这都使求精确解和渐进解变得非常困难。 孙博华教...
19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传来喜讯,在陕西省欧美同学会(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公布的2021年海归三秦领航者项目评审结果中,我校冶金工程学院崔春娟教授的项目“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成形”成功入选。 为大力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促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技术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创新、创业、创造、创优生态,让科技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欧美同学会(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设立了留学人员科创项目库。根据《陕西省欧美同学会关于面向海内外留学人员征集科创项目的通知》和《陕西省欧美同学会(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海归三秦领航者项目遴选工作细则》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标准,此次共征集优秀项目 9 个。在校留联会的积极筹划和组织下,我校归国留学人员进行了积极的申报,其中冶金学院崔春娟教授的项目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入选的三个项目之一。 崔春娟教授于2012 年开始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对相关技术、经验以及实验经验进行了...
14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9月13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我校获批的年度项目数历史最高,位列陕西省高校并列第七。共获批年度项目7项,其中非单列学科6项,艺术学1项,较去年同期的4项增长了75%。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申报和管理工作,采取“校院携手、夯实基础、重点指导、服务到人”的做法,通过对申报人员高起点、高水平训练,加强对申报人员的一对一精准指导和服务,努力提高申报质量。 文字:科技处
13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日前,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名单,全省高校共遴选出106个团队,其中我校4个团队入选。 本次获批的青年创新团队分别是:建筑学院高博教授牵头的“西北地域绿色建筑研究创新团队”、建科学院高然教授牵头的“大型公共建筑空气环境保障科技创新团队”、冶金学院刘世锋教授牵头的“高品质模具钢增材制造创新团队”及资源学院顾清华教授牵头的“智能采矿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0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旨在围绕国家及我省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依托重点科研平台或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道德素质过硬,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能量聚集,为陕西高校“四个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该项计划于2019年开始启动。 文字:科技处
07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张海涵教授获得国际埃尼奖(Eni Award)提名,成为2023年度该奖项的候选人之一。 埃尼奖(Eni Award)是全球能源与环境领域最权威的奖项之一。该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来自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全球一流高校,获奖者大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其中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2023年度埃尼奖设有三类奖项,每位获奖者将获得20万欧元的奖金。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王中林院士是迄今为止获得埃尼奖的唯一一位华人科学家。 张海涵,微生物学博士、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安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水源微生态调控机制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76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有关水源水库微生物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担任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任...
05
2022-09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陈荣教授团队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微量污染物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以 “Biochar enhances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icropollutants (OMPs) in an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treating sewage”为题发表于“Water Research”。团队博士生雷振为论文第一作者,陈荣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膜生物反应器可通过维持较长的污泥停留时间强化...
29
2022-08
建大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云斯宁教授“新能源材料”团队在国际化学工程领域权威英文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缩写Chem Eng J,最新影响因子为16.744)上在线发表题为“Constructing double-shell structured N-C-in-Co/N-C electrocatalysts with nanorod- and rhombic dodecahedron-shaped hollow morphologies to boos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and triiodide reduction reaction(构建纳米棒和菱形十二面体中空双壳结构碳基电催化剂以提升析氢和碘还原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云斯宁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我校博士研究生党姣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论文提出了一种构建中空双壳结构的MOF衍生氮掺杂碳催化剂的策略。首先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控制Zn-MOF的形貌,然后分别以菱形十二面体和棒状Zn-MOF为模板,在其表面生长Co-MOF,通过简单的热解技术,得到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菱形十二面体和纳米棒中空双壳结构的催化剂N-C-in-Co/N-C (RD-H-C和NR-H-C)。其中,纳米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联系邮箱:news@xauat.edu.cn陕ICP备02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