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大要闻
 

【媒体建大】中国社会科学网:弘扬奋斗精神 不负青春韶华

来源:统战部  日期:2022-05-11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新时代赋予奋斗精神新的内涵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勃发于伟大生动的社会实践,升华凝结于中国人民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潮流、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不同的时代,奋斗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新时代弘扬奋斗精神就是要广大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就是要广大青年拥有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的魄力,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就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时代在变,奋斗精神的内涵也在变,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不能变,更不能丢。

梦想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弘扬奋斗精神。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我们弘扬奋斗精神;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需要我们弘扬奋斗精神;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幸福生活,同样需要弘扬奋斗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物质条件优越了,我们还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永不满足,永不言败。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奋斗精神才有正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怕风吹雨打,不畏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同样,只有弘扬奋斗精神,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理想。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弘扬奋斗精神必须砥砺家国情怀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创造多大价值,除了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时代,依赖于国家,依赖于社会。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自觉坚持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把个人理想、家庭梦想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和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砥砺家国情怀,热爱伟大祖国,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热爱祖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

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迫切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既要通过不懈奋斗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 作者:杨航征 杨丽文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5月11日

原文链接:news.cssn.cn/zx/bwyc/202205/t20220511_54077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