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视点
 

舌尖上的西安

来源:  日期:2018-03-30  浏览次数:

“其实饮食这东西很难说传统二字,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现在以为的什么古法,其实大部分也就几十年的光景。”

舌尖三在春节档悄无声息的开播了,作为本应该碾压各类动物知识科普的纪录片却收到了吐槽声一片,人们识别出这种过于追求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拒绝所谓传达的牵强的不完全正确的"人文情怀"。人们说,当一种传统需要被保护才能生存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存在于当下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荧幕内外,都充斥着纸醉金迷的味道,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电影产业的畸形发展分不开。众多卖座电影所呈上来的文化快餐蚕吞鲸食了我们的思想,这恐怕也是纪录片陡然增多的一个原因,在商品经济中,本属于竞争关系的它们同步发展,在觥筹交错和山气日夕中将人们来回拉扯。

在拍一二季的时候,外国人嘲讽我们是一个以吃为文化的国家。直到今天,我不觉得这其中的逻辑有任何错误,只是好奇为何以讥笑的口气传达出来。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博大精深,最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从除夕到元宵,平常冷清的公园景点驻满了小吃瘫贩。晚上的时候,在各种创意异形灯下,食物冒着热气,偶尔有几家的大喇叭还在喊着"不去长沙也能吃到正宗的长沙臭豆腐"。这些充满冬天气息的场面曾让我一度回想起我的高中时光,学校门口的烤冷面,煎饼果子以及鸡肉卷。

那时租住的小区门口还有一个卖烧烤的小哥,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源于每日的光顾。高三的炼狱生活留给我一部分记忆属于它。下晚自习后已经不止十点十一点,和同学吵吵闹闹,从学校到家门口,也丝毫不顾及已经入眠的邻居们,叔叔婶婶,弟弟妹妹,仿佛在昭告高三党的辛苦,也仿佛十分享受这短短十分钟路程里脱去一日的疲惫互相调侃着的乐趣。卖烧烤的小哥倒是每天夜里都精精神神的,来回翻转着烤架上的鱼豆腐面筋年糕和饼子。我记得他的名字特别像经典生活小说的男主,姓杨,但具体记不清了。做铁板鱿鱼时,他从桶里取出生鱿鱼,向铁板上倒出油,用鱿鱼将油在铁板上抹地均匀,温度过高时,油变成一粒粒小油珠在铁板上行走,他示意我们离他远一点,以免飞溅到身上。来回的翻转鱿鱼,在八分熟时划上花刀,倒上酱料,期间又照看着烤架上的饼,防止火候过大。最后一步的套袋的过程他行云流水,装烤饼时将袋子撑开,饼入其内,抽掉铁签,迅速合拢,反手拍饼使袋子缠绕起来,双手递上。搭配上便利店的汽水,那味道令人十足难忘。

转而说到地方特色,羊肉泡馍当属西安的头牌。浓厚的羊肉汤代表了陕西人的粗犷,羊肉薄而醇香,粉丝烂于汤中,死面(没有发酵的面)烙的饼被切成整齐的小块,搭配上葱花香菜,就着糖蒜,加入辣椒酱。吃时有讲究,溜边儿刨,不胡搅。我所见到最受欢迎的店是老童家,还没到中午十二点的饭点,门口的板凳上就坐满了人,室内更是黑压压一片的顾客。不论冬夏,都充满着西安的气息。传统的早点则是肉丸胡辣汤,巷子的拐弯处挂着“清真”二字的回民店都有。门口支着个大生铁盆,稠乎乎的一盆东西,土豆,葫芦,包菜叶子和肉丸肉隐肉现,老板娘站在铁盆后边,一手执一大木勺,一手支着烂木桌,桌上三两海碗,一碗耀眼油泼辣子,一碗清亮麻油,还有一厚木箱盖着大棉被,里边是白亮亮的饼。

简言之,中餐吃不出西餐的优雅属实,西安的美食更是难与优雅擦边。但这,正是几千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的态度——豪放、直爽、率性。

西安很大,到处都是老手艺,在变,也不变。

(撰稿:詹紫薇 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