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信息
 

“牛津女孩”王婧和她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来源:  日期:2005-03-14  浏览次数:
    编者按:五岁前在国内上幼儿园,上小学到日本,中学又回到国内读书,两年前考到英国牛津读大学--经历了中西教育的西安女孩王婧反思素质教育,这对于想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家长们不无启示--西安晚报今天发表了记者王飞以及实习生王晓华朱英刚姜国庆等人撰写的通讯《牛津女孩"反思素质教育》,通讯的主人公曾经在建大附中读书,并从此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王婧还多次在我校作过专场报告,她流利的英文口语给了许多建大人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孩子学英语太早了

    “我爸有一个朋友,一家三口移居到加拿大。3岁的女儿被送到就近的法语幼儿园。可是带女儿的老师是广东潮州人。我爸的朋友又是陕西人。他女儿3岁了还不会说话!”

    2004年12月17日,西安女孩王婧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演讲时,面对家长“如何给孩子教英语”的提问,讲了这样一件事。她说:“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学英语,太早了!”

    王婧今年21岁,两年前,她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中毕业后,考入英国牛津大学Wadham学院,攻读经济学和管理学。西安人骄傲地把王婧称为“牛津女孩”。王婧每次回西安探亲时,总要在大学里做一两场演讲。其中有一位家长提问: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咋样学英语?

    王婧讲起了小学时的另一件事,受这件事的“刺激”,开始学起了英语。小学五年级时,王婧跟妈妈去了一趟英国,住在爸爸的英国同学段叔叔家里。段叔叔的小女儿冰冰和小王婧玩的时候,偏偏不讲中文,还戏弄王婧:“嘿嘿,我们讲英语,你一个字也听不懂!”王婧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后,干生气没办法。

    有一天出去逛书店,冰冰叫她妈妈买了一本英文杂志。王婧也缠着妈妈要买。妈妈说:“人家冰冰英语好,买一本杂志读。你又不懂,买杂志有什么用?”死缠硬磨还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小王婧“哇”一声哭了——语言不通带来的委屈,王婧再也忍受不了了。

    离开英国的前一天,段叔叔帮王婧挑了一套英语教材Look,Listen&Learn(看、听、学,由Mr.LGAlexander编写)。受了“刺激”,从书店往回走的路上,小王婧抱着书和磁带,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讲英语。回到家后,王婧几乎是逼着爸爸教英语的:每天讲两篇作文(一篇对话,一篇句型练习),领读课文,再做练习。正规的英语学习,就这样开始了。那时,王婧11岁。

    王婧说:“幼儿园的孩子,还正学习汉语。自己的母语都学不精,何谈再学外语呢?”

    王婧5岁前在国内生活,5岁后被父母带往日本。小学5年下来,成了日语通。初一时回到国内读中学,5岁前学的汉语淡忘了,听课、做作业都变得困难。2002年5月,她参加托福和雅思英语考试,取得了托福633分、雅思7.0分的好成绩。2003年7月在西安举办的中日大学生环境论坛上,王婧担任中日文的翻译。如今已精通中、日、英三国语言的王婧反观自己走过的路坚持一个观点:小孩学外语,被动灌输不行。她要是家长,至少让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后再开始学外语。

    不布置作业的老师

    在中国的小学里,哪位老师如果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准会被赶出校门。但是听了王婧经历的“自由作业本”的故事,持这种想法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或许应当有所改变。

    上四年级时,王婧就读于日本东京市神奈川县的南平小学,班主任是西原老师。她让每个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写在一个“自由作业本”上,每天交给她。至于作业,学生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也可以不做。用完5个“自由作业本”时,西原老师就把5个本子订在一起,制成一本精美的册子还给学生。可别小看这种自由作业,学生有机会大胆地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同学简直着了迷。有的用自由作业本画漫画、写诗、办报纸。王婧用它写连载小说,每天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尽管每部小说都有头没尾,西原老师总是第一个“欣赏”这些“作品”,为小说改错,在批语里写下感想,有时提些建议。

    王婧分析说:“如果西原老师对我们的自由作业看都不看,我们写作业就没劲。如果她更多地限制作业内容,我们的兴趣也会减弱。”

    初一转学从日本回到西安,王婧习惯了讲日语,反而不会讲中文了。一方面要适应汉语环境,一方面还要适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下来,她连笔记都记不全,回家后写作业要写到深夜。

    王婧开始怀念日本上小学的“自由作业”。她想起一节阅读课上读的一本AnneFrank(安妮弗兰克)的漫画传记。AnneFrank是二战时期一个遇害的犹太女孩。王婧被书中女孩的不凡遭遇、幽默乐观感动得落泪。她去图书馆找来关于AnneFrank的书和日记读,把电视上关于AnneFrank的节目录制下来反复收看。因为这个犹太女孩,王婧成了二战迷。

    “兴趣和外界刺激是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就像我没到过英国之前没受过英语‘缺腿’的委屈一样,如果被动灌输代替了主动学习,兴趣也转化成了压力。”王婧说。

    王婧建议中国目前的小学作业制度和考核标准应适时改变。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完成作业交给老师看”这样的压力就够了,再受到“考试”、“分数”、“批评”的威胁,小学生根本受不了。

    别看王婧现在还在牛津大学读书,提到“考试”时,王婧仍认为“这个词儿一下就联想到强制”,什么自觉,什么自学,瞬间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只留下“一堆堆繁重的任务”。大人都受不了“考试”的压力,何况孩子呢?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改变给孩子布置作业的方式,尽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国内6年中学得到很多实惠

    王婧离开西安远赴英国求学的一年多之内,记者一直通过E-mail跟她联系。

    “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曾经对国内的教育深恶痛绝。直到来英国前夕,我对国内教育的评价似乎都是不敢恭维。然而我必须承认,我从6年的国内教育中得到了很多‘实惠’。”

    “上学期开学第一周,我和同专业的Jenny核对数学题答案。有一个问题总是让我想不通:为什么Jenny需要用计算器才能得出14÷4=3.5。后来我和几个同学出去看房子。有一个女孩问我:一个月房租300英镑,换算成每周是多少英镑———让我深感无奈的是她居然还是挺喜欢学数学的。这里(指英国)的考试允许使用计算器,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动不动就用计算器的习惯,一些学生失去了心算能力。虽然在今天的社会里,心算能力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但我认为一些最基本的素质还是需要具备的。

    ———2003年11月26日,王婧发给记者的E-mail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分数为先……你认为中国本土的应试教育,能不能再培养出像你这样令人羡慕的学生?”

    ———2004年9月27日,记者发给王婧的E-mail

    “在牛津的学习生活要比英国其他大学辛苦得多。好在我的数学学得还相对轻松。这自然要归功于我在国内上中学6年的扎实基础。虽然很多知识已经忘记,但那一道道难题的痕迹还是留在了脑海当中,加速我的理解。虽然我在国内不属于刻苦型学生,但毕竟经历了繁重学习的‘风吹雨打’。国内的学生会努力学习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因为高中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必修的。有了国内的教育背景,我来到这里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压力也就成了美差。”

    “因为这些琐碎的经历,我对国内的教育恢复了信心。我知道目前国内正在经历缓慢的教育变革。虽然国内的教育绝非完美,但国内教育有它不可阻挡的优势。而盲目地学习欧美的素质教育,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优点没有学到,却失去了我们自己的优势。”

    ———2004年12月4日,王婧发给记者的E-mail

    “我依然希望老师和家长不要把我们这一代学生逼得太紧,尤其是对小学生。除此以外,我并不觉得我们的中学教育落后于欧美国家,只是各有千秋罢了。”

    ———2005年2月4日,王婧发给记者的E-mail

    有一个观点,王婧每次在回国演讲中都要提到。这个观点是: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或许不会在小学毕业之前回到国内,但还是会选择在国内度过中学时代。不同的只是我会更加珍惜国内的教育,努力让自己学得更扎实。

    这个观点对想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是个很好的启示。

    家长应在收放之间帮孩子学习

    王婧的学习经验是:家长自己要解放思想,帮助孩子学会学习,才能在“收”与“放”之间做到游刃有余。

    王婧从日本回到西安上初中时,知道自己基础差,每次考试都没有得高分的奢望,因此思想上没有压力,考试前基本上没有紧张情绪。王婧考出好成绩,大人也没有特别奖励,成绩不理想也不给责备。所以考试对王婧来说仅仅是学习中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尤其是考完试后,王婧可以放松一下,好好休息几天,或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骑独轮车———这正是她盼望的。

    王婧回忆,上中学时,每天放学回来,铺天盖地的作业把人都能埋了。爸爸妈妈发现作业中重复性的练习特别多,于是就帮着王婧选择,以掌握最基本知识为第一目的,掌握解题方法为第二目的,同类型的题不必多做。这样的引导后,王婧的成绩进步很快。

    但是,谁说成绩不重要?毕竟大学录取和落榜就在一分之差。王婧完全跟上学习进度后,爸爸妈妈又恢复了对女儿的“放纵”态度,由王婧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王婧也养成了高效学习的习惯,学习时从不开小差,但用的时间又不多,很少在晚上10点以后还看书、写作业。这样,每天都能抽出时间跑步、滑旱冰、骑独轮车。到高二时还坚持练习钢琴,直到获得钢琴业余九级证书。

    王婧说:“由于不去大量做题,省出了不少时间学习英语。高中阶段,我在每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得都不错。2002年参加美国的SAT(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数学和物理得了满分。”

    自由发展与必要引导

    能把孩子培养成牛津学子的父母一定是不平凡的父母———2003年3月,亲朋好友得知王婧接到英国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带着这样的想法赶来,询问王婧的母亲如何教养孩子。

    王婧的母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起了琐事:5岁之前,父母教王婧用英语数数字。数到twenty-nine后,王婧说什么也不愿再往下数,倒是发明了twenty-ten,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到日本后,大人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事情;节假日在家里,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安排时间,不做过多干涉;平时尊重孩子的正当要求,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图书和玩具。这样,王婧从小和父母无话不谈,从来没有必要说谎。

    “她依赖我们,我们也知道她需要什么,对她的教育和培养特别省心。”王婧的母亲说。

    2003年3月,接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王婧开始写一本20万字的自传《走进牛津——一位中国少女的成长自述》,同年8月完稿。2005年1月1日,这部书被未来出版社出版。

    王婧在这部自传的自序中写道:“我想展现的不是我自己,我想和读者一起思考和品味一些教育理念。”

    王婧的母亲自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她几乎是流着泪读完手稿的,她从女儿的书里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童心和个性,不强迫孩子做她不愿意做的事,一定程度上让其自由发展,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面对中国家长送孩子出国念书成为一种时髦之举,王婧建议家长和孩子都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是否真的想出去,值得出去?王婧认为:不要因为目前出国的潮流而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出国目的进行成本核算。因为出国有一些隐形成本。比如,出国后做好面临困难的心理准备没有?离家太远,对个人成长是个锻炼。但享受不到家的快乐,心理不适应咋办?不考虑这些问题,一旦出去了会很痛苦。

    (摘自西安晚报 编辑:张栋)

    相关链接:

    附中王婧同学被牛津大学录取

    牛津女孩王婧为建大学子讲述求学生活